暨星璀璨 | 奋斗不止 国奖路上的点滴收获(四)
暨
星
璀
璨
第四期
专访国奖获得者
FANG TAN
罗惠健:扎根科研,向上开花
作为中国党员
人物介绍
罗惠健,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光学工程专业2022级硕士研究生,共青团员。曾获国家奖学金、暨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业奖一等学金 、“优秀学生”称号 ;第八届全国光电设计竞赛国赛一等奖、第十七届“挑战杯”广东省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。围绕光声光谱气体检测技术,发表Sci期刊论文6篇 ,发明专利1项,外观专利1项。作为课题组代表,在第三届光电、能源与新材料大会作学术报告。获得2024年广东省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(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)科技发明制作类重点项目立项,研究基于光声光谱技术的电池热失控安全预警系统,保障能源储备和电池安全,满足国家能源安全和新能源发展需求。
早在大二时,他对光声光谱技术产生兴趣,加入了郑华丹老师的课题组。“当时我是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文献,了解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发展现状,并学习师兄师姐做实验的操作步骤。当理论基础和动手能力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,我就开始尝试自己做实验,在这期间取得了一些学术成果,最终获得了保研资格。”
研究生期间,由于对研究方向的浓厚兴趣,罗惠健选择继续留在郑老师的课题组读研,主攻光声光谱气体检测技术方向。
(罗惠健主要论文成果)
与本科时相比,研究生阶段是在“全职”做研究。“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发现尚未有人提出过、或是尚未解决的问题,针对该问题查阅文献,与老师讨论,进行可行性分析并设计实验,购置所需材料以及设备,搭建实验系统,完成实验后分析数据,基于前人的研究对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,最后撰写论文发表。”从他的回答中我们可以发现文献阅读贯穿始终,这是罗惠健心中科研工作最重要的一个环节。
(罗惠健主要专利成果)
当被问到在科研过程中是否遇到过困难时,罗惠健表示:“我的研究方向更加注重实验操作而不是理论分析,所以我不需要进行复杂的公式推导,更多是在实验过程中遇到困难。而这些问题一般都不能在文献中直接找到答案,最有效的方法是去请教有经验的人,比如老师或者师兄师姐,甚至可以直接写邮件问相关文献的作者。”但是,罗惠健也提醒大家,在提出疑问之前要先进行科学的、细致的思考,多问几个为什么,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。
对于专业领域的学术研究,罗惠健养成了自己的良好习惯。首先,要养成阅读文献的习惯,提高英文读写水平。其次,罗惠健表示不要害怕导师,要多与导师交流。
(罗惠健在学术会议上发言)
今年一月份,罗惠健第一次在学术会议上代表课题组做学术报告,相较之下,身为硕士生的罗惠健接到这个任务的第一反应是“害怕自己做不好,但还是希望挑战自我。导师对我报告的PPT和讲稿提供了巨大的帮助。我也在心里告诉自己:我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,不需要跟别人比较。”最终,他顺利完成了这次报告。这次宝贵的经历于罗惠健而言,本身就是一次莫大的收获。
除开科研,罗惠健平时也会和实验室课题组的伙伴们一起进行娱乐活动。对于获得本次国家奖学金,罗惠健十分开心,也对自己的导师以及课题组的伙伴们表达感谢。他说:“这份荣誉属于我们大家。”
未来,罗惠健打算继续攻读博士学位。“每当来到这种与前人思维契合的时刻,我除了对问题解决的欣喜,对前人的敬佩,还会有一种微妙的对学术传承的责任感。”带着这份对于学术研究的热爱与责任,罗惠健希望自己也能成为这样的“前人”,能发表为后人提供一些有用处、有见解的成果。此外,他也希望自己所研究的技术能够转化成有用的产品,为社会带来效益。
(罗惠健为后排左二)
导师寄语
罗惠健同学在学术工作中表现出了卓越的才能和出色的动手能力。不仅自己在研究方面表现优异,同时也愿意分享知识和经验,帮助其他研究生的成长;思想上进,积极参与各种学术竞赛,为学校争得荣誉。希望他能在学术和社会领域做出更多贡献。
——郑华丹副教授
FANG TAN
李志:初心不改,笃行不怠
作为中国党员
作为中国党员
人物介绍
李志,暨南大学环境与气候学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,中共党员。专注学术科研,近年来一直从事分子结构工程用于过氧化氢的检测与合成。曾获国家奖学金(硕士,博士)。截止目前,发表SCI论文24篇,包括Nat. Nanotechnol. (News&Views), Nat. Commun., Light Sci. Appl., Appl. Catal. B: Environ., Environ. Sci. Ecotechnol.等期刊。其中第一作者10篇 (中科院1区六篇,2区三篇) (根据谷歌学术数据库,迄今(2024 年 4月)引用 648次,h 指数为 16)。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件,其中导师第一、学生第二3件。参与学术会议,包括第四届能源与环境光催化材料国际研讨会(西安,口头报告);第四届石墨烯、氮化碳等光催化材料国际学术研讨会(西安,口头报告);第十二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(武汉,口头报告);中国化学会第32届学术年会(珠海,墙报);中国化学会第十七届全国水处理化学大会暨学术研讨会(上海,口头报告,最佳口头报告奖)。
不懈的探索欲,绝对的执行力
“过氧化氢俗称双氧水,是一种用途广泛的化工产品。”李志向我们介绍道。自从确定了研究方向,李志便在分子结构工程用于过氧化氢的检测与合成领域深耕,目前已取得了亮眼的成绩。除了日常的学术研究,李志积极参与科研项目,曾在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和广东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中承担重要工作。在各大学术会议上,也常常能看见李志的身影,“它们为初出茅庐的‘学术新人’提供了展示与对话的平台,在学术思维的碰撞交锋中,我的理论视野更加开阔,而且常能收获创新的灵感。”
科研之路不会一帆风顺,实验过程中会涌现出各种各样的问题。在困难面前,李志并不盲目求助导师,而会以问题为导向去查阅文献资料,以此拥有对其难易程度的基本判断。李志坚持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原则,他认为过度依赖外界只会造成思维和行动上的惰性,而这构成了学术科研的巨大阻碍。必要的时候,李志会带上问题的提纲和思考的结果,向导师虚心求教,提高沟通的效率。不懈的探索欲、绝对的执行力使他往往能成功解决问题,在实验室中寻觅到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。
(李志主要学术成果)
松弛有度,劳逸结合
学术科研是李志从未动摇过的初心,博士毕业后他期望继续从事学术研究,为热爱的事业全力以赴。尽管学业压力一直未曾减弱,但李志少有迷茫和倦怠的时候。他常常会在工作之余和同学们约一场篮球,也会不时参与学校组织的文娱活动。松弛有度、劳逸结合的校园生活为李志提供了潜心科研的良好氛围和身心基础。
获得国家奖学金之后,李志并不掩饰内心的激动和骄傲。他表示,国奖首先是对他努力的嘉奖和肯定,“我也深知这份荣誉背后的责任,将以此为动力,更加努力地追求卓越”。李志诚挚地感谢了导师朱明山教授。朱教授不仅在学术上给予了他无私的指导和支持,更在生活中给予了温暖和关怀。
作为中国党员
导师寄语
探索与尝试,梦想与远方。
——朱明山教授
你可能感兴趣:
红棉寄豪情,初心促奋进——领航计划研究生骨干参观“英雄花开英雄城”红色文化系列展览
采写 | 付悠然 张玲玲
图片 | 受访者提供
编辑 | 何蕊诗
责编 | 陆维茵 肖楚晗
初审 | 魏婷婷
复审 | 张李莉 周楠楠 张瑞
终审发布 | 李朋军